【日新德育】班主任论坛 《教育中的心理效应》阅读感悟分享
【日新德育】班主任论坛
《教育中的心理效应》阅读感悟分享
“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,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,但应用心理规律则是艺术,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。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,生活中、家庭里、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基于科学的艺术。教育是科学的,也是艺术的,藉由理解、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。”——刘儒德
近期,南长实验中学的班主任老师们认真阅读了刘儒德先生主编的《教育中的心理效应》,并交流分享了宝贵的阅读感悟。
缪伟老师:
《教育中的心理效应》这本书里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,读书过程中,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,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。
在这些心理效应中,“互悦机制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喜欢你,作为老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喜欢自己,因为只有孩子们喜欢老师,才能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。互悦机制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你,你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你是爱他们的,事实上,在孩子们的心目中,你对他们的爱究竟有几分呢?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告诉他,老师这都是为你好,为了帮你改正错误,可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?看了互悦机制后,我明白了,因为我的良苦用心学生并不理解,甚至说在他们的心里你并不喜欢他们,他们怎么会喜欢你呢?只有当相互深入了解之后,再做出判断才是公平的。如果你在公平的前提下,给予孩子一定的尊重,沟通才是比较顺畅的,接受度也才是最高的。
王心怡老师:
近年来,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升,心理学已然成为一门热门学科。在教育界,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;在师范生培养计划中,发展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也成为了热门课程。心理学、教育学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两门学科,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人,也都关注着人的未来发展。在理论学习过程中,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:我应该如何把这些高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呢?
刘儒德教授主编的这本《教育中的心理效应》正是专门为这个问题而生的。在这本书中,精选了66条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学规律和效应,将它们分为教学、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,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工具。每一篇又分为三个部分:先解读理论,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或实验对理论进行解释;再对一两个案例分析,直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学场景联系起来,便于读者理解;最后对教育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,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学到的知识。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创造这种基于科学的艺术,将是我们终身的议题。
段琼老师:
刘儒德教授在《教育中的心理效应》这本书中,把我们教育、教学、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,站在心理学的规律、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,用浅显的语言、生动的故事、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,层层剖析。
“人际互惠原则”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案例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总是采用尽量相同的方式回报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。由于互惠原则的影响力,当我们收到恩惠、礼物和邀请后,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将来予以回报。因为对恩惠的接收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。有道是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。
在班主任工作中,为了提升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,并且将学习效果“可视化”,我使用了让学生在家校联系本中写每日优点和不足的方法,一些老师可能也使用过类似的方法。但我为了给予同学们坚持书写的动力,我也坚持每天在同学们的反思后写评语,并且会给“反思有效”的同学们一些贴纸奖励。就是因为老师各式各样的贴纸,和针对个人的学习方法指导或是心灵交流的评语,学生的每日反思能够一直坚持,甚至于个别同学反思的越来越好,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。
胡佳琳老师:
教育无小事,如果教育者能够敏感地获取偶然事件中的教育问题,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,就有可能促成德育的产生。在去年的教师节主题班会上,站在讲台前,我突然发现粉笔盒上有“尊师重教”的字样。何不把这一细节融入这次班会呢?这样的导入既不显得生硬,又完美契合了教师节的主题。于是我把粉笔盒上有“尊师重教”的一面朝向学生,询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设计。小小的互动后,我才指出我理想中的“尊师重教”:师生之间的承诺。尊师,是学生的行为,重教,意味着信奉知识改变生活,在以后的人生中,即使离开教师,也有信念成为理想的人,教师节的设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。说完,我把那盒粉笔继续朝向学生,开始了班会课。
这次班会收获了神奇的效果:班里用粉笔打闹的行为变少了。再后来,有学生见到掉落的粉笔,都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来。也许就在那一刻,一颗种子就在他们心中萌芽。习惯了家庭中的自我中心,孩子们仍能将学校、将教室当作特殊场所,这是他们走向社会化的一步;习惯了打破权威的思维方式,他们亦能对一份职业保持尊重和敬畏,这是一盒粉笔引发的“蝴蝶效应”。